阜新市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共享法治建设成果 守护群众美好生活

日期: 2025-07-08 浏览量:170 来源:阜新日报 责任编辑:李艳 文字大小:

  公共法律服务是政府公共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服务性和保障性工作。近年来,市司法局持续巩固完善公共法律服务四级体系、三大平台,充分发挥法律援助、司法鉴定、公证等职能作用,努力形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进一步让人民群众共享公共法律服务成果。

  构建“四纵三横两新”体系 打造全域覆盖服务新格局

  纵向贯通,四级联动实现服务“无盲区”。市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采用“前台统一受理、后台分别办理、结果及时反馈”模式,实现“一揽子”法律事“全时空、全业务”一站式受理。各县(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设有法律援助、公证、人民调解等窗口,推动乡、村两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规范化达100%,建立三级远程调解平台,实现市、县、乡之间视频调解系统互联互通。

  横向融合,“三台”(实体、热线、网络)协同织密服务“一张网”。发挥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综合性指挥平台作用,整合法律服务资源,强化与“12348”等衔接,定位“3+X”功能模式,建成规范化市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个、规范化县(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7个、规范化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室)896个。

  创新驱动,双轮赋能激活服务“新引擎”。实行法律援助经济困难免审制、经济困难告知承诺制、容缺受理机制,实现法律援助“全覆盖”。在全市重点小区、司法所、政务服务大厅等场所投放“互联网无人律所”和“智慧法务”平台,方便群众查阅和咨询。

  深化“法援帮办”品牌 筑牢民生权益保障防线

  机制创新,构建多元协作服务模式。打造“法援帮办”阜新品牌,与市残联、市人民检察院等部门加强协作配合,畅通特殊群体申请法律援助“绿色通道”,规范法律援助服务窗口建设,“一站式”满足群众法律援助需求。

  阵地下沉,延深便民惠民服务触角。全市各法律援助机构依托基层司法所、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看守所、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信访等部门建立法律援助站143个,把法律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精准覆盖,聚焦特殊群体需求响应。开展六大“法援帮办”专项活动,着力提升“法援帮办”品牌影响力,2024年以来,开展“法援帮办”专项活动60次,共发放各类法治宣传资料1万余份。

  创新“多维协同”模式 提升公证便民服务质效

  模式创新,构建“智慧+多元”服务网络。深化“互联网+公证”融合应用,实现企业“零跑腿”办理公证业务,联合检察机关建立轻微刑事案件赔偿保证金提存合作机制;开展“公证进社区”项目,推动公证服务向基层延伸。

  流程再造,推行“减证+提速”便民举措。实施“三制一清单”服务标准,精简公证材料30%以上,压缩办证时限50%;开辟特殊群体“绿色通道”,强化公证与法律援助衔接机制,对经济困难群体减免费用超万元。

  质效并重,打造“规范+普惠”服务标杆。开展“公证质量提升年”专项行动,通过案卷抽查、交叉评查等方式提高服务质量;为农村土地流转、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等提供专项公证服务100余件,助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聚焦“三力建设” 激发司法鉴定行业动能

  抓好党建,强化政治引领力。按照“以党建带所建、以党务强业务、以党风促行风”工作思路,将政治理论学习和司法鉴定业务相融合,持续推进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强基固本,提升行业竞争力。加强全市6家司法鉴定机构硬件建设,通过业务指导、组织培训等多种形式,持续提升司法鉴定人员执业水平。

  制度赋能,完善行业执行力。实行司法鉴定规范化监管,建立行业监管长效机制,完善鉴定审批、保密等制度,不断提升全市司法鉴定行业的服务质量和公信力。

  锚定“四高标准” 打造热线服务民心工程

  坚持高站位对标,构建普惠精准服务平台。建成集法律咨询、群众维权等功能于一体的法律服务热线平台,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坚持高标准建设,建立健全专业运行机制。完善“首问负责制”“领导负责制”“未接电话回访制”等制度,并专门聘请法律专业人士,为群众提供优质法律服务。

  坚持高质量服务,优化群众满意度全闭环。组织开展业务培训,定期对“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的接听进行回放收听,强化窗口人员工作效能,为全面提升服务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坚持高效率宣传,扩大法治服务社会影响。将“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与开展“法援惠民生 关爱未成年人”等品牌法律援助专项活动相结合,为群众提供线上线下联动服务,不断提升群众在法治领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打印
分享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