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10-10 浏览量:870 来源:阜新市自然资源局 责任编辑:李艳 文字大小: 大 中 小
按照国家、辽宁省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市于2020年3月全面启动《阜新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编制工作。《规划》按要求履行了法定报批程序,规划草案向社会进行了公示,规划成果通过了专家评审并通过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常委会、省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审议。2024年5月,《规划》经省政府正式批复。
一、《规划》背景和依据
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按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8号)和《中共辽宁省委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全省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意见》(辽委发〔2020〕12号)要求,编制《规划》,全面细化落实《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辽宁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统筹发展和安全,科学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阜新篇章提供空间保障。
二、《规划》目标
《规划》实现“多规合一”,为高质量创建“双示范市”(即全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示范市、全国能源综合创新示范市)绘制空间蓝图。《规划》是阜新市落实新发展理念,实施高效能空间治理,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的空间政策,是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和指导各类建设的行动纲领。《规划》落实和深化上位规划要求,为编制下位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相关专项规划和开展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提供基本依据。
三、《规划》主要内容
(一)战略定位和城市性质
《规划》围绕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立足阜新市职责使命、问题挑战和上位规划要求,提出“全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示范市、全国能源综合创新示范市、辽西北防风治沙绿色生态屏障、区域产业转移及创新成果转化承接地、特色文旅康养目的地”的战略定位。根据资源禀赋、区位条件、本地特色和发展阶段等,确定城市性质为“辽宁省绿色食品和新能源输出地,沈阳都市圈优势产业配套基地,辽西蒙东地区交通枢纽,文体康旅融合的宜居宜游城市”。
(二)强化底线约束,构建总体格局
到2035年,全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884.61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699.82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1268.76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控制在基于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1.25倍以内;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不少于40%;用水总量不超过省下达指标,其中2025年不超过3.20亿立方米。
《规划》落实细化主体功能区布局,在落实县级主体功能定位基础上,以乡镇为单元,划分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城市化地区。强化“核轴引领”发展模式,构建“一核一轴两区两带”的市域国土空间保护利用总体格局。科学划定市域国土空间规划分区,突出空间保护利用主导功能,规范各类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建设活动。
(三)严格耕地保护,推进乡村振兴
《规划》明确进一步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 “三位一体”保护。数量方面,要严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压实耕地保护责任、严格耕地占补平衡、实施耕地进出平衡;质量方面,实施耕地质量提升行动计划,提高农田抗旱和节水效率,稳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生态方面,加强农田生态建设与保护,开展中轻度污染耕地修复治理,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绿色转型。
《规划》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方位夯实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空间基础。引导农牧业资源要素合理配置,形成“三区四带多点”的农牧业空间格局, 加快发展生态畜牧业,提档升级高效设施农业。引导乡村差异化发展,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空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四)强化生态资源保护,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规划》衔接辽宁省“两屏一带七廊”的生态安全格局,提出构建“一屏三山两流域多廊道”的生态空间格局。筑牢防风固沙生态安全屏障, 系统保护努鲁儿虎山、医巫闾山、小松岭山脉生态本底,强化流域生态治理,建设河湖生态廊道系统。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水平,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巩固提升绿色发展新优势。
(五)集聚提升城镇空间,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规划》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促进城镇建设方式由增量扩张向增存并重、结构优化、质量提升转变。着力构建“一核一轴两翼两廊”的城镇空间格局,加快城镇空间内涵化、集约化、绿色化、高品质化发展。完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推进市域产业高效高质量发展,促进城镇建设用地资源高效配置,打造高品质城镇空间。
(六)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宜居品质
《规划》立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顺应山水、尊重自然,构建产城融合、生态友好的城市空间格局,形成“两轴两带四心多组团”的城市空间总体格局。通过完善公共服务设施、营造蓝绿空间系统、塑造空间形态与城市风貌、系统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统筹地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完善城市功能,彰显城市品质。
(七)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塑造城乡魅力空间
《规划》强化构建历史文化保护体系,以保护历史遗存为重点,充分发掘文化内涵,形成“一带五区六核”的历史文化保护格局。保护自然生态本底,优化山水人文格局,着力塑造城乡风貌片区,构建具有阜新特色的魅力空间。构建“龙头景区+特色板块+精品游线”的全域旅游发展体系,打造辽宁文旅融合新样板。
(八)优化综合交通网络,增强交通服务能力
《规划》构建外捷内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的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形成“四纵两横”的铁路网、“三纵两横”的高速公路骨架网,提质改造普通国省道,强化融入区域交通网络,提升辽西蒙东地区交通枢纽功能。完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促进绿色出行,支撑城市高效、安全、低能耗运行。
(九)完善基础设施体系,保障国土安全韧性
《规划》突出完善区域与城市基础设施,推动形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运行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优化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设施布局,全面提升城市综合防灾、救灾、减灾能力,保障国土空间安全韧性。
(十)推进高水平区域协同
《规划》提出强化与周边地区的生态治理协作,携手打好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共同筑牢区域生态安全屏障;深化医巫闾山、努鲁儿虎山、辽河及大凌河流域等区域生态保护及修复治理协作。全面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强化融入沈阳都市圈发展,推进辽西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先导区建设。强化市域空间协同,推进中心城区与阜新县空间融合发展。
(十一)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规划》强调加强党的领导,统筹规划实施管理,提升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水平,明确健全法规标准和配套政策机制,强化规划有效传导,建立统一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实施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以及保障规划实施的行动计划与重大项目等要求,切实为经济社会发展及各类开发建设提供精准高效的自然资源要素保障。
解读单位:阜新市自然资源局
解读人:王世贤
办公电话:0418-2192110
主办单位:阜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版权所有:阜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阜新市细河区中华路45号 邮编:123000 Email:fxzwgk@163.com
辽公网安备 21091102000041号 辽ICP备19010590号 网站标识码:2109000022
建议使用1440*768分辨率 IE9.0及以上版本浏览器
网站监督举报热线:0418-2196786 网站举报邮箱:fxzwg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