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5-03-21 浏览量:276 来源:辽宁省人民政府网站 责任编辑:贾晶晶 文字大小: 大 中 小
辽宁东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通过高科技选矿和冶炼设备,把低品位菱镁矿石变成高价值的原料。本版图片由崔治摄
后英集团海城市胜辉耐火材料制造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机械臂抓取耐火砖。
满载镁矿石的大货车正在通过海城市牌楼镇的远东计量站,计量站设备与智慧菱镁大数据平台联网,实现智能计量矿石运出量。
海城利尔麦格西塔材料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建成的全国乃至全球单体产能最大、智能化水平最高的镁质耐火制品生产线。
图为企业技术人员正在通过数控系统操作镁碳砖的生产。
核心提示
作为全球菱镁资源储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海城市享有“世界镁都”之名。这里也曾陷入资源无序开发、产业粗放低端的困境。2023年以来,海城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产业革命,通过资源整合、产能升级、全链布局三大战略,实现了从“矿山乱采”到“集约高效”、从“高耗能污染”到“绿色智能”、从“原料输出”到“全产业链”的华丽转身,一条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菱镁产业发展新路径清晰可见。
今年,海城市积极寻求与国际菱镁龙头企业的合作交流,并与全球最大耐火材料生产企业奥镁集团初步达成共建海城菱镁国际公共服务平台意向。这个平台将采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和安全防护体系,构建一个面向全球的开放式、国际化的互联网交易服务平台,从而带动镁建材、镁化工、镁合金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遏制无序开采
从“散乱污”到“集约化”的资源整合
3月16日,一辆满载镁矿石的大货车缓缓驶入海城市牌楼镇的远东计量站。车辆总量79吨,矿石装载量51吨……海城市计量站总站长刘铭川先是认真地查看了电脑上的数据,然后爬上大货车对矿石进行了取样。“像我们这样的计量站,海城现在有41个,对镁矿石的运输量进行周密地监控,我们还会抽取样本,对矿石进行化验,确定其品质。而且我们的摄像头和电脑都跟智慧菱镁大数据平台联网了,实现了智能计量矿石运出量,车辆过站效率全面提高。”刘铭川介绍说。
刘铭川所说的智慧菱镁大数据平台是海城市进行资源整合的重要工具。走进平台的指挥中心,只见由20块17英寸显示屏组成的大屏幕上,实时动态显示着海城各家矿山企业开采现场、堆场等场景。“你看,23家矿企每家都安装了具备聚焦和锁定功能的360度监控设备,增加了AI监控卡口、建设电子隔离墙,只要出现违规偷运,系统就会自动报警。”专项整治工作专班牵头人、海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高君介绍,为改变以往菱镁产业“散乱污”的生存模式,海城智慧菱镁大数据平台应运而生。“让菱镁行业监管变得无死角、无盲区,让开采、运输、销售变得更加安全、环保,也更智慧。”这是许多海城市菱镁企业负责人对智慧菱镁大数据平台投入运行后,最真实的描述。
为整治矿产品运输车辆超限超载、以好充次等违规运输问题,智慧菱镁大数据平台对原来的“车+路”管理进行了双向同步升级。一方面,对运输车辆安装定位系统、电子凭证系统。另一方面,在矿产品运输重点道路设置路面监控卡口及公共计量站,配合矿山计量站检查运输品出货情况,发现无票运输等异常数据自动推送至执法部门核实。智慧菱镁大数据平台建立后,还实现了部门、企业互联共享对接,将所有要素转化为数据,利用软件进行综合分析,并通过数据上传、电子识别、信息化通关等方式,向监管人员发出预警,为保障政府科学调控、企业战略调整提供了数据支撑。
“以往年份,海城的菱镁实际开采量保守估计达到证载开采量的两倍左右。”海城市工信局副局长周恩龙介绍,现在做好源头管控,2024年在1116.4万吨矿石指标之外,全市多一吨的新增产量都没有。日前,全球最大耐火材料生产企业奥镁集团派代表来到海城,寻求与当地大型企业合作,打通镁砂供应的稳定渠道。“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辽宁东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山说,源头整治让海外企业意识到未来菱镁资源会更加稀缺,它们过去大幅压价,从小作坊和贸易商手中采购的方式,已经不可持续了,海城市终于实现了从“散乱污”到“集约化”的资源整合。
▶关停落后产能
从“高污染”到“清洁化”的产业重生
如何实现从“高污染”到“清洁化”的产业重生?
除了开采乱象,落后的生产产能也是菱镁产业发展的一大阻碍。众多小型加工厂设备陈旧、工艺落后,不仅生产效率低下,而且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资源利用率极低。这些加工厂使用的传统的轻烧反射窑虽然结构简单、操作灵活、投资成本少,但是热效率低、煅烧不均匀、产品的质量差,环境污染严重。“烟囱林立、粉尘蔽日”就是其真实写照,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也给海城环境带来了沉重压力。
海城市成立专项整治小组全面推进轻烧反射窑关闭工作,执法人员对轻烧反射窑炉的生产运行和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重点监管,进一步强化污染源深度治理,实施区域环境集中整治。执法人员还深入企业宣传政策,明确整治要求与时间节点。对于积极配合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与资金补贴,助力其进行设备升级或转型发展;对拒不执行的企业,依法依规采取强硬措施。
“2023年以来,海城市已经退出轻烧反射窑炉186座,退出产能达194万吨。”海城市主要领导介绍,今年海城市将淘汰全部轻烧反射窑炉。落后产能关停了,先进的置换项目必须同步跟上。海城市积极推进轻烧反射窑产能置换工作,先后四次组织召开全部轻烧反射窑企业参加产能置换政策解读会,组织企业开展产能置换申报工作。3月11日,海城市首批10个轻烧反射窑产能置换项目举行集中开工仪式。仪式上辽宁远东集团总经理周远鹏说:“今年集团计划关停、退出轻烧反射窑炉24座,同时新建一条年产20万吨的镁建材用轻烧氧化镁生产线,引入悬浮窑装备及智能化协同技术置换淘汰的轻烧反射窑的产能。”
海城市还对1700多座菱镁加工窑炉全部安装在线监测,严控污染物排放超标。在一系列举措之下,海城一批企业改造升级,走上绿色发展之路,海城利尔麦格西塔材料有限公司就是其中典型代表。走进公司的镁碳砖成型车间,映入眼帘的是十余台机器臂正有序地从生产线上卸下一块块镁碳砖,随后,装满砖的RGV运料车沿轨道运行,将镁碳砖送进干燥窑炉……“这是公司投资2亿元建成的全国乃至全球单体产能最大、智能化水平最高的镁质耐火制品生产线。”现场负责人徐国军介绍,今年公司又投资3000万元开工建设了窑炉提质升级工程技术改造项目,对现有窑炉的配料系统、控温系统、烧成系统、成品出窑系统等进行全面升级改造,从而显著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布局高端赛道
从“原料输出”到“全产业链”的价值跃升
“一直以来,海城拥有‘世界级’的资源,却少有‘世界级’的产品,全市95%的菱镁都用在耗能高、产能严重过剩的传统镁耐火产品上。”海城市主要领导对此曾忧心忡忡。如今,海城市破茧成蝶,正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导向,向产业链上下游纵深拓展,做优镁耐火、做大镁建材、做强镁化工、布局镁合金,打造四位一体的产业矩阵。海城市奖优罚劣,在配置菱镁矿资源时向具备深加工能力的企业集团倾斜,吸引一批采矿型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发展精深加工。
3月17日,海城市大德广消防门业材料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随着镁质粉料和添加剂的精准注入,一张张镁制板材鱼贯而出,通过轨道车送入养护区,这里温度与湿度受到精准调控。一排排板材整齐码放逐渐固化……“我们精深加工生产出的镁制地板、镁制外墙保温材料等,出口欧美多个国家,附加值比生产初级镁制品提高一倍多。”海城市大德广消防门业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付洪伟介绍,公司的“高性能菱镁建材制备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项目获批2024年省重点研发项目,现在公司瞄准高端应用,正在开发防核辐射、防弹的建材产品。
在海城远东菱镁建材有限公司的项目施工现场,到处可见工人们忙碌的身影,大型作业机械来往穿梭。目前,企业年产9000万平方米高端镁建材项目一期工程已经完成3座厂房的主体施工,部分设备开始安装调试,预计今年6月份可全面实现投产;镁建材配套的浮选项目主体结构已经完成,设备正陆续进场安装,预计今年7月份可产出一期30万吨浮选产品。公司菱镁事业部总经理潘振中表示:“国家对绿色材料产业的积极推动,使镁建材的市场潜力和应用价值进一步得到重视,不少中下游企业为保障优质资源供应,提早来洽谈战略合作。今年,我们有信心让远东菱镁实现从传统资源型向绿色创新型企业跨越。”
为了布局高端赛道,海城市制定了菱镁绿色升级示范区专项规划。明确了“一区四园,一脉多廊”的空间布局,全市一盘棋,五镇错位发展。其中,“一区”是牌楼菱镁产业综合集聚区,“四园”为八里高端镁耐火产业园,英落镁合金及其深加工产业园,马风绿色镁质新材料产业园,析木镁资源循环经济产业园。形成了分工明确、功能复合的菱镁产业绿色升级试验区新格局。
海城市菱镁产业的蝶变之路,堪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缩影。实践表明,资源型产业转型绝非“弃之荒野”,而是要通过系统性重构实现“破”与“立”的平衡。通过资源整合腾出空间、环保倒逼激发动力、创新驱动打开新局。海城这座“世界镁都”正以绿色为底、科技为翼,谱写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乐章。正如2024年菱镁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所展望的那样,“未来,海城将建成全球菱镁技术创新策源地与高端产品输出中心,让‘镁’好蓝图照进现实。”
主办单位:阜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版权所有:阜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阜新市细河区中华路45号 邮编:123000 Email:fxzwgk@163.com
辽公网安备 21091102000041号
辽ICP备19010590号 网站标识码:2109000022
建议使用1440*768分辨率 IE9.0及以上版本浏览器
网站监督举报热线:0418-2196786 网站举报邮箱:fxzwg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