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市资助家庭贫困学生4.5万人次 点亮寒门学子求学梦想

日期: 2024-05-29 浏览量:339 来源:阜新日报 责任编辑:李艳 文字大小:

  “感谢国家资助政策,让我在校安心读书。我一定加倍努力,学成本领回报社会!”求学苦读,彰武县高级中学二年级学生佟彤(化名)浑身是劲。

  佟彤家住彰武县农村,其四口之家中,父亲患病,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多年前患脑梗的母亲,生活基本不能自理;哥哥患有精神疾病。佟彤自小学习刻苦、成绩优异,但窘迫家境让其一度产生辍学打工改善家庭生活的想法。市、县两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和学校了解情况后,持续对其重点资助,除落实国家资助资金外,还积极争取社会助学金帮扶。这些帮助在一定程度上让佟彤摆脱困境,安心在校学习,重燃对美好未来的信心。

  佟彤只是我市推进精准资助学生、点亮寒门学子求学梦的一个缩影。据统计,2023年我市资助家庭贫困学生4.5万人次,发放资金4300万元;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4194人,贷款资金2193万元;筹集社会各类助学资金300多万元,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120人。

  立足精准资助,我市兜牢每一名家庭贫困学子的求学路。近年来,我市加快构建完善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所有学段全覆盖、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大力推进学生资助精准化,学生资助覆盖面逐步扩大,资助项目逐步增多。

  实现“应助尽助”,精准识别最为关键。自2018年起,我市采取大数据比对和校内认定相结合方式,一是将学生信息与相关部门贫困人口信息进行共享和数据比对,并组织各地各校对疑似异常信息进行实地走访核查,实现有证群体全面覆盖、精准识别;二是针对家庭临时发生重大变故造成的贫困,由学生所在学校通过家访等方式认定,认定过程严格遵照六部委文件精神,个人申请、学校认定、结果公示、建档备案一步不少,实现对无证困难群体资助全覆盖。

  我市强化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学籍地资助”,实现“全市一盘棋”,从源头上防范重复资助或遗漏资助,并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相关地区资金压力。在积极争取政策外资金用于资助国家政策外的各项资助项目上,我市相继开展春蕾助学项目和绿色矿山助学项目,惠及1100名家庭贫困中小学生;同步开展“关爱明天、爱心助学”活动,资助全市800余名低保家庭子女。这些资助项目解决了政策内资金不能解决的相关问题,提高了资助工作服务和保障水平。

  每年秋季开学,对于贫困家庭的大学生来说,数额不菲的学费是最大的难题。目前,我市在普通高等教育阶段建立起立体资助政策体系,让寒门大学生不再为学费或生活费发愁。此外,我市还大力推进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实现“应贷尽贷”,而且手续简便,贷款额度最高达1.6万元。2023年,我市共发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2193万元,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4194人。

  同时,我市各县区、各相关部门大力募集社会助学资金资助大学新生入学。市教育局和市慈善总会联合开展的“万达铸业”玉良助学项目,每年注资100多万元,为品学兼优家庭贫困学生提供3000元的资金支持,已经连续开展三年,每年资助达130余名学生。对于当年升入高校的家庭贫困学生,这家企业承诺有需要就可以帮扶。此外,团市委、市妇联等部门开展的助学项目,按每人5000元标准,2023年总计资助考上本科的大学新生115名。

  全市各高校均开通“绿色通道”,让新生“两手空空”也可直接报到入学。贫困学生入学后,除了可以享受国家资助政策外,还可以申请校内奖助学金、勤工助学等各类资助项目,真正实现不为学费和生活费发愁。

打印
分享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