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科技局关于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 工作的有关情况

日期: 2021-11-22 浏览量:859 来源:阜新市科学技术局 责任编辑:机关党委办公室 文字大小: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市科技局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积极推进农业成果转化、科技特派工作等农业科技工作,助力我市农业现代化发展和乡村振兴工作。现将有关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积极发挥实质性产学研联盟的突出作用

农业领域征集了辽宁正远农产品产学研联盟等9家联盟,其中正远食品、芳山谷物、中国农业科学院、省农科院食品加工所等单位所组建绿色种养和绿色食品加工产学研联盟作为市级重大项目“花生杂粮红薯全产业链科技示范推广项目”的承担主体,积极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强化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有效强化我市绿色种养及绿色食品深加工的联动。

二、科技创新平台和人才队伍建设方面

阜新阜蒙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及阜新彰武省级农业科技园区通过了省科技厅组织的综合评估。农业星创天地构建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创新创业服务链条,为农业农村创新创业提供全方面的服务,我市先后组织辽宁晨曦农业星创天地进行国家级星创天地创新能力评价,阜新小东北食品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获评省级星创天地。

我们还通过搭建科技平台推动花生、杂粮产业发展,为解决花生新品种引进繁育和精深加工的短板,我局帮助阜新农产品产销协会搭建农产品加工科技研发中心,研发花生酱、带壳花生、油炸花生、裹粉花生、糖果糕点、小米锅巴等系列休闲产品及黑豆酱油等调味品,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海洋食品中心主任朱蓓薇专家团队、中国农业科学院杂粮首席专家任贵兴、省农科院食品加工所、香港华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机构建立长期技术合作关系,有效提升我市以花生为代表的优势农产品加工水平和产品附加值。

同时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培养,依托我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的专家及高学历人才,组成市级科技特派团,形成由“域外知名专家+市高层次人才+高学历人才”组成的不同层次的人才服务队伍,把人才和智力成果直接输送到生产一线。其中绿色食品科技特派团将对我市农业产业发展进行分析、产学研合作,推动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服务花生、豆类、杂粮等食品加工产业。

三、围绕特色农业产业积极开展科技下乡的有关情况

市科技局以省级科技特派团为主要依托,组织和动员域内外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农村生产一线开展科技服务,实施科技培训,并建立了一批具有典型带动作用的科技示范基地。现介绍如下。

(一)彰武县蔬菜科技特派团2021年累计在彰武地区引进各类蔬菜新品种18个,配套甜瓜吊蔓等种植新技术4项,推广面积1300亩,组织科技培训1次,下派科技服务人员73人次,服务西六家子镇、哈尔套镇、平安镇、双庙镇、丰田乡、两家子乡等多个乡镇,通过品种、技术的合理搭配和应用,引入品牌化、标准化、优质化产品开发思路,使项目区整体产品质量有所提升,个别产品品牌效应已初步显现,通过“政府+企业+科技+贫困户”的科技特派团模式,建立了4个设施及露地蔬菜科技示范基地,以设施冷棚果蔬基地和出口西兰花基地为主,总规模1300亩。包括西六镇甜蜜蜜果蔬合作社、平安镇富民蔬菜种植合作社、双庙镇辽宁长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及哈尔套镇佳成蔬菜合作社。其中西六镇示范区甜瓜的平均产量从2000公斤/亩,一跃提高到3500公斤/亩,商品果率提高了30%以上。平均设施蔬菜增收节支5000元每亩,其他示范区也平均增收1000元每亩,双庙露地西兰花和平安露地辣椒实现增收150元每亩。

通过设施蔬菜基地的建设,有效的解决了贫困户的就业问题。同时示范基地也成为新品种、新技术的展示与辐射平台,对带动周边技术升级、产业提升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壮大合作社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引领了周边农户的脱贫致富。

)彰武花卉特派团以彰武县北斗星花卉产业合作社为服务对象,涵盖3个产业基地。兴隆山镇花家村基地为核心区,设施面积达到245亩。辐射基地两个,冯家镇林家村基地规模120亩,双庙镇二台子基地规模220亩出口花卉基地规模达到585亩。

全年引进新品种16个,推广新技术7项,专家下乡服务52人次,各类媒体报道22条次。举办大型技术培训班2次,培训农民125人。项目带动农民就业155人,农民就业收入300万元;带动建档立卡户448户,分红资金35.84万元。培养地方技术骨干8人,带动种植户4人。繁育切花菊种苗5000万株,生产切花菊1000万支,实现总经济效益850万元。

(三)彰武县特色杂粮科技特派团立足杂粮优势产区,建立了2个核心示范基地(合计120亩)在双庙乡建立杂粮示范基地60亩,推广适宜机械化、优质专用、高产、多抗、专用型优质品种,示范推广黑豆品种4个,引进种植黑豆新品种2个、绿豆5个、红小豆9个、豇豆3个品种。并结合丰产配套栽培技术,制定适宜当地的黑豆、杂豆高产栽培技术模式,推广种子绿色包衣技术、精量播种技术、配方施肥技术、化学除草免中耕技术、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变粗放管理为精细管理,实施规模化种植,建立高产示范田。在哈尔套镇建立谷子示范基地60亩,示范推广谷子品种3个。示范推广谷子轻简高效栽培技术。探索解决农民增产增收,产业扶贫,引领乡村振兴的新路径。特色杂粮科技特派团将在彰武县开展优异黑豆、谷子、绿豆、红小豆新品种引进与推广,绿色增产增效关键生产技术的集成与示范。制定适宜当地的杂粮高产栽培技术模式,推广种子绿色包衣技术、精量播种技术、配方施肥技术、化学除草免中耕技术、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变粗放管理为精细管理,实施规模化种植,建立杂粮示范基地。培训农民100人次。编写发放杂粮高产栽培技术资料200套。引进杂粮新品种8个,比当地品种增产10%以上;项目区推广新技术2项,建设杂粮生产示范基地100亩;实现特派团项目区每亩增加经济效益100元,减肥减药节本40元/亩,辐射面积8000亩,增加经济效益112万元。

四、存在问题

一是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力度还不够。全市农村实用人才人才学历普遍偏低,大多为初高中毕业生,同时,年龄相对偏大,主要集中在45—60岁之间。既不利于扩大人才培养基数,也不利于培养出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

二是人才开发机制还不完善。一方面,人才在传统产业中局部过剩,新兴产业特殊人才资源短缺,而且本地生源大中专毕业生回阜创业的非常少,另一方面,缺少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的优惠政策,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吸引力不高。

三是农业投入明显还不足。由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资源、资金有限,有利于农村实用人才发展的利好政策还不多、激励保障机制还不完善、从业环境还不优化,需要着力加以改进和解决。

、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培养

依托省市农业院校知名农业专家,龙头食品企业研究院科研人员及我市基层农技人员,组成市级农业科技特派团,形成由“域外知名专家+企业高学历人才+实用农技人员”组成的不同层次的人才服务队伍,把人才和智力成果直接输送到生产一线,推动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推动绿色种养农业发展,服务花生、豆类、杂粮等食品加工产业。

(二)围绕我市优势产业搭建科研技术平台

为解决花生、红薯、杂粮的精深加工的短板,我局帮助我市农业食品龙头企业搭建农产品加工科技成果转化中心,通过对接中国农业科学院、省农业科学院、江南大学、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等知名院校和专业组织,积极协助完成有市场竞争力的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并按照企业实际需求,委托专业机构制定我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报告,提升我市以花生、红薯、杂粮等优势原料的绿色食品附加值

打印
分享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