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靠海吃海”到“靠海养海”

日期: 2020-09-08 浏览量:809 来源:辽宁日报 文字大小:

  夏末秋初,稻香蟹肥,辽东湾迎来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

  这也是在觉华岛上开酒店的张兴平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中午时分,酒店餐厅已经客满,张兴平仍不时接到一个又一个订餐电话。“我这也算是坐在家门口就把钱挣了!” 张兴平一边给客人结账,一边介绍他的创业史。

  葫芦岛市海洋环境治理修复工程,让觉华岛周边的海洋环境得以净化。水清、沙细,来岛上的游客越来越多,不少岛上居民看准商机,做起旅游接待生意。

  辽东湾,渤海三大海湾之一,丰富的滨海资源是其天然优势。近年来,湾内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四市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加强海洋生态治理和海岸线等生态资源保护,努力把生态资本变为富民资本,把生态资源变为产业资源,把生态优势变为发展优势,用碧海蓝天的生态文明底色,支撑起向海而兴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守护碧海蓝天,四个城市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海洋工作总基调,明确提出要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协同并进的绿色发展之路。

  锦州市坚持生态立市,相继实施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等系列海洋修复举措,有效保护了海湾、海岛生态资源。

  营口市北海旅游区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及生态系统修复,定期开展调查监测等工作,让珍贵的滨海资源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在严控城乡污水达标排放的基础上,盘锦市“退养还湿”,用8万公顷芦苇湿地、10万公顷海湾滩涂的生态“双肾”护卫蓝色海湾。

  葫芦岛市出台《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实施最严格的围填海管控和生态红线保护制度,全市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率已连续两年稳定达到100%。

  守护碧海蓝天,四市收获“生态红利”。

  前来赶海的人们为葫芦岛兴城市带来泳装商机。在中国,每生产出3件泳装就有一件来自兴城;在全球,每生产出4件泳装就有一件来自兴城。重点河口海湾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不断改善,让渔业资源逐步恢复,以兴城现代渔业园区为代表的多宝鱼养殖,不论养殖面积、产量还是品质,都处在全国领先地位。

  在“湿地之城”盘锦,“红海滩”是这个城市的生态名片、吸引游客的金字招牌。以全球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湿地资源为依托,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分别以休闲运动、休闲农业、休闲渔业、爱情婚庆、石油观光为主题,规划建设了5个功能区,打造出一片充满休闲趣味的游乐天地。近年来,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100万人,旅游收入超过7000万元。

  守护碧海蓝天,四市依海而立、向海而兴。依托滨海资源,四市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海洋文化,树立品牌、塑造形象、提升格局、突出特色,全方位打造“魅力滨海”旅游品牌新形象。

  深度推进“海洋+文化+体育+娱乐+生态+美食”文化旅游体育融合,锦州市一个个滨海旅游网红打卡地不断涌现,带给游客踏浪赶海全新体验。借助得天独厚的海风、水深等自然条件优势,锦州市正在打造中国北方帆船帆板训练基地,同时将帆船帆板运动打造成锦州滨海旅游的又一亮点。“到了冬天,海面结冰,我们还会开展国内独一无二的冰上帆船活动。”基地有关负责人介绍。

  依托滨海旅游优势资源,营口市加快推进望海珍珠湾、白沙湾黄金海岸、北海国家级海洋公园等景区建设,注重形成具有海洋特色的旅游带、旅游区;积极拓展海上旅游及远海旅游项目,探索发展游艇产业;加快现代临港、滨海服务业发展,打造集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临港服务业体系。营口,正向建设东北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发力。

 


打印
分享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