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亮:字条传递生命温情

日期: 2020-02-07 浏览量:74 文字大小:

  1月26日,作为辽宁首批驰援湖北医疗队中的一员,市传染病医院医生李洪亮主动请缨奔赴武汉,奔赴疫情最严重的地方,为生命而战!

  随着朋友圈一条“我们顺利抵达,请大家放心!”的信息,让大家对他的惦念也延伸到了湖北武汉。

  连续两天的培训,作为传染病医院呼吸科医生,即使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穿脱隔离衣”操作,他也是一丝不苟地反复训练,为的就是让自己在武汉扛得起肩上那份“责任”。

    一晚建起隔离病房

  28日晚上,李洪亮与辽宁医疗队的14名成员进入武汉协和江北医院。他们面临第一个挑战,如何用一晚的时间将普通病房改造成隔离病房?

  时间紧,任务重。顾不上休息就和当地医院负责人共同规划部署。深夜,一边是“东北话”一边是“武汉方言”,大家激动而热烈,经过医疗队及当地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将病区合理分为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医务人员通道、患者通道划分得整齐而规范。

  正式上岗那天,疫情比想象中严峻得多。为了防止空气流动扩散病毒,医院规定禁止使用空调,寒气透骨。而想象不到的艰苦接踵而至。第一次走进工作区域,戴着严丝合缝的护目镜、防护口罩,穿着笨重的隔离服,最让他羞于启齿的还是为了避免在岗期间去厕所,需要穿上成人纸尿裤这个特殊装备。

  喊出阜新“深情”

  李洪亮以最严谨的态度快速熟悉环境。闷在防护服里,不一会儿就捂得汗流浃背。等到停下脚步,衣服黏哒哒地贴在身上,四周温度骤降,脚下、周身顿觉又湿又凉。

  晚十点到凌晨两点,仅四个小时就接收20多名患者。分病区病床、问诊、测量生命体征、输入病例……深夜问诊,厚厚的口罩使声音传递受限,十几个小时不吃不喝的李洪亮用尽全力喊出每一个名字、每一项医嘱,咽干嘶哑,周身闷热,厚厚的防护镜满是水滴看不出表情。

  “物资匮乏,不能浪费防护服!不吃午饭,不能喝水!”李洪亮讲,一个班次下来,至少要连续工作十二个小时。体力透支的李洪亮拖着沉重的步伐回到宾馆,一块面包、一杯牛奶,糊弄一口后倒头就睡着了。

  字条沟通“武汉奶奶”

  “正月初二来到武汉,到现在已经在病区工作了近10天。”李洪亮讲,最让他难忘的,是一名81岁高龄的“武汉奶奶”。

  南方与北方的语言差异较大, “武汉奶奶”不会说普通话,而且听力不好,与她交流必须非常大声地喊出来才行。这可急坏了李洪亮,咋办呢?

  克服沟通障碍成了李洪亮面前的一道难关!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仔细看过病志和化验单后,将询问的问题写在纸上!就这样,一张张字条成了他最有效的沟通工具。也正是这一张张字条,书写着阜新医生的执著与大爱,传递着生命的温情。

 

 


打印
分享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