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市2006年总预算执行情况和2007年预算草案报告

日期: 2009-06-29 浏览量:203 文字大小:

2007年1月17日在阜新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政府副秘书长  市财政局局长  刘树峰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2006年全市财政总预算执行情况和2007年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6年总预算执行情况 
  2006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指导下,各级财税部门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经济转型、构建和谐阜新这个主题,充分发挥财政职能,努力克服财政运行中的各种困难,狠抓各项工作落实,保证了各级财政的平稳运行,圆满完成了各级人代会通过的2006年各项预算任务。

  (一)全市预算执行情况 
  2006年全市财政收入完成113070万元,为预算的118.3%,比上年增加22581万元,增长25.0%,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9649万元,为预算的106.3%,比上年增加15318万元,增长20.6%;基金预算收入完成23421万元,为预算的209.3%,比上年增加7263万元,增长44.9%。

  在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完成69502万元,比上年增加14262万元,增长25.8%,占一般预算收入的77.5%,税收占一般预算收入比重比上年增加3.2个百分点。

  (二)财政支出完成情况 
  2006年财政支出预算为202682万元,在预算执行中做了相应的调整,调整后的财政支出预算为461127万元,比年初预算增加258445万元,增加支出预算的资金来源是:(1)上年结转安排37548万元;(2)省各项补助比年初预算增加203576万元;(3)当年超收17505万元;(4)调入资金比年初预算减少184万元。

  2006年全市财政支出完成415786万元,为调整预算的90.2%,比上年增加60984万元,增长17.2%。其中:一般预算支出完成393276万元,为预算的90.7%,比上年增加51556万元,增长15.1%。几项主要支出的完成情况是:农业、林业、水利和气象支出完成11552万元,为调整预算的100%,比上年增长18%;科技支出完成1413万元,为调整预算的98.6%,比上年增长73.8%;教育支出完成46447万元,为调整预算的97.8%,比上年增长33.7%。

  (三)财政收支平衡情况 
  2006年财政收入完成113070万元,上级补助收入为311441万元,上年结余收入37548万元,调入资金3044万元,收入总计为465103万元,减去本年支出415786万元,上解支出9899万元,结转下年支出45341万元,累计赤字为5923万元,其中当年净结余204万元。

  二、2007年预算安排草案   

  (一)全市代编预算草案 

  全市财政代编收入预算安排116393万元,比2006年完成113070万元,增加3323万元,增长2.9%。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安排104130万元,比2006年完成89649万元,增加14481万元,增长16.2%;基金预算收入安排12263万元,比2006年完成23421万元,减少11158万元,下降47.6%。

  在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安排83770万元,比上年完成增加14268万元,增长20.5%,占一般预算收入的80.4%,税收占一般预算收入比重比上年增加2.9个百分点。 

  全市财政代编支出预算安排244685万元,比2006年预算增加40834万元,增长20.0%,其中:一般预算支出安排232422万元,比2006年预算增加40269万元,增长21%;基金预算支出安排12263万元,比2006年预算增加565万元,增长4.8%,主要是根据收入规模相应安排支出。

  按照上述预算安排,2007年全市财政收入来源总计为261703万元,其中:当年收入116393万元,上级补助收入143280万元,调入资金2030万元。上解支出安排17018万元,全市实有财力为244685万元。2007年全市财政支出预算安排244685万元。当年预算安排收支平衡。

  (二)2007年市本级预算草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国办发[2006]37号《国务院关于编制2007年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的通知》及辽宁省人民政府[2006]43号《关于编制2007年预算的通知》的要求,结合我市2007年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和2006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2007年市本级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省、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紧紧围绕经济转型和“工业年”活动,大力培植工业支柱性财源;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和“一吃饭、二建设”的原则,积极筹措资金,全力保障民生需求;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整合政府财力资源,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继续深化财政改革,深入推进依法理财,努力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制,为实现经济转型目标,全面建设和谐阜新做出贡献。按照上述要求,财政部门编制了2007年市本级财政预算草案。

  1、市本级功能预算草案 
  2007年财政收入预算安排55042万元,比2006年完成52601万元,增加2441万元,增长4.6%。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安排48992万元,比2006年完成42491万元,增加6501万元,增长15.3%;基金预算收入安排6050万元,比2006年完成10110万元,减少4060万元,下降40.2%。

  在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安排37537万元,比上年完成增加7130万元,增长23.4%,占一般预算收入的76.6%,税收占一般预算收入比重比上年增加5个百分点。

  2007年市本级财政支出预算安排119532万元,比2006年预算增加17645万元,增长17.3%,其中:一般预算支出安排113482万元,比2006年预算增加17695万元,增长18.5%;基金预算支出安排6050万元,比2006年预算减少50万元,下降0.8%,主要是根据收入规模相应安排支出。

  几项重点支出预算安排情况是:(1)农林水事务预算安排3405万元,比2006年预算增加284万元,增长9.1%。(2)科学技术预算安排1158万元,比2006年预算增加135万元,增长13.2%。(3)教育预算安排16066万元,比2005年预算增加2766万元,增长20.8%。

  2007年市本级预算总收入来源为126446万元,其中:当年财政收入55042万元,上级补助收入69404万元,调入资金2000万元。上解省支出安排6914万元,市本级实有财力为119532万元(含基金收入6050万元)。2007年市本级财政支出预算安排119532万元。当年预算安排收支平衡。

  2、市本级部门预算草案 
  2007年市本级继续实行部门预算,坚持“合法性、重要性和综合预算”的编制原则,以一级预算单位为主体编报部门预算,将预算部门所有收支统一纳入预算管理。市本级一级预算单位73户,所辖二级、三级预算单位306户,做到了“一个部门一本预算”。

  三、2006年财政工作完成情况及2007年工作设想   

  (一)克服困难,积极运筹,较好地完成2006年财政工作 

  2006年是我市近年来财政收支矛盾较为突出的一年。为了确保财政的平稳运行,各级财税部门积极组织财政收入,加大向上级争取政策和资金的力度,优化支出结构,克服重重困难,保证了各项重点支出。

  1、积极组织收入,确保财政收支平衡。年初以来,各级财政部门积极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税费征管,积极组织财政收入,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实现8.96亿元,增长20.6%,超额完成了各级人大年初批准的收入预算增长13.5%(可比口径15.9%)的任务。一是加强财税部门的协调和配合,完善重点税源监控体系建设,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税种的征收管理;开展全市税源调查工作,确保了2006年的税收任务完成和税收的均衡入库;积极维护财政体制的严肃性,强化纪律约束,维护税基完整和税收入库级次,避免争拉税源和擅自扩大税收优惠政策等扰乱正常税收秩序现象的发生;落实国家和省提高煤炭等资源税适用税额,以及城镇土地使用税地段等级和税额标准等各项增收政策,充分挖掘税收潜力,确保了税收收入的及时足额入库。二是各级财政及执收部门加强非税收入征管,深挖增收潜力,特别是对收入额较大的执收单位2006年非税收入费源及征收情况进行了调查,保障了非税收入及时足额缴入国库和各级财政专户;同时,建立非税收入征收激励约束机制,严禁“坐支”行为,努力增加政府综合预算的统筹能力。

  2、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支持经济转型和重点项目建设。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九届十一次全会精神,按照市委办《关于进一步做好“三争取”工作的通知》要求,把争取资金做为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积极向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反映阜新财政困难等方式,努力争取中央和省政策资金支持,收到了较好的成效。一是全年争取省以上补助资金32亿元,比上年增加4.1亿元,增长14.6%,可比口径增长37.9%。二是经过财政部门的积极争取,全市工资制度改革补助高于全省平均补助比例。三是省委、省政府决定“十一五”期间每年对阜新市经济转型专项转移支付补助5000万元。四是省财政在继续对阜蒙县、彰武县、细河区、清河门区进行一般转移支付补助的基础上,将海州、太平、新邱三个城区纳入2006年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范围,并且补助额大幅增加。上述努力,有效缓解了各级财政资金紧张的矛盾,保证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政策的有效落实,实现了全市财政收支平衡。

  3、调整支出结构,着力解决民生问题,促进和谐阜新建设。按照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努力增加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社会公益事业的投入,切实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一是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政策。通过加大收入征缴力度、调整支出结构、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补助等措施,各级财政筹集资金1.15亿元,争取上级补助1.38亿元,保证了工资制度改革和提高相关人员待遇等增支需求。二是支持社会保障和再就业工作。通过加大社会保险费征缴力度、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积极争取上级补助等措施,保证了8.3万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15.4万名失业人员失业救济金和17.7万名城市低保对象低保金的按时足额发放;省、市财政投入就业再就业资金5840万元,实现实名制就业再就业7.53万人。三是支持社会救助体系建设。2006年全市基本养老实现了市级统筹,保证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及时足额发放,全年共发放养老金5.8亿元;省、市财政投入资金2190万元,用于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和救助体系建设,重点解决城乡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困难、特困企业离退休人员和城市低保户冬季采暖、医疗救助以及农村特困户、五保户加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问题;投入资金120万元,用于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系统建设和补助,补助对象达1915人。四是确保棚户区改造和采煤沉陷区治理工作顺利实施。全年争取资金13.5亿元,保证了城市连片棚户区改造工程的完成,全市动迁8.18万户,已经迁入新居和货币化安置7.67万户;全市累计完成采煤沉陷区治理投资10.2亿元,建成和已开工项目达96.2万平方米,安置居民16186户。五是全市教育投入4.64亿元,重点投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其中,省市投入2347万元,落实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政策,全部免除14.2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完成全市7所农村中小学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建设和1.93万平方米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全年投入2130万元,支持职业教育,开展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六是全市文体广播事业费投入7572万元,重点支持了基层群众文化设施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以及体育事业的发展。

  4、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全力支持我市工业年活动。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合理运用财政资金,支持工业年活动,加快经济转型和老工业基地振兴步伐。一是积极支持工业园区建设,为企业发展搭建平台。为阜蒙县、开发区和平西工业园区争取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000万元;财政部门从省委托我市运作的担保基金中拿出2000万元,用于县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县区的投资环境;为海州区、太平区、农业园区工业园区贷款贴息补助240万元;为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贷款担保2500万元,实施展期贷款担保630万元,有力地支持了开发区的工业年活动。二是继续加大涉及阜新经济长远发展项目的前期经费和资金投入,对煤化工项目、华能风力发电和巴新铁路投入前期经费300万元,引白工程投入1000万元。

  5、加大财政投入,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农村工作政策,按照我市《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保持惠农、支农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了良好开局。一是经过努力,全市涉农城区和郊区省共享税种返还政策和增加财力性转移支付补助政策得到落实,保证了县乡基层政权的平稳运行和社会稳定。2006年此项政策新增县乡财力450万元,有效缓解了县区财政支出压力。2006年全市县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72亿元,增长25.6%,高于全市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二是整合各项涉农资金投入,加大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2006年全市共投入8835万元,集中用于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重点项目上,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落实各类基地建设资金963万元,集中用于农产品基地建设。三是在部分县区乡镇实施了“乡财县管”试点,规范了乡镇财政收支行为,有效控制了乡镇政府债务;全面启动了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切实减轻了国有农场职工负担。

  6、加快机制创新,全面推进依法理财。深化各项财政改革,狠抓各项财政管理制度的落实,加快了依法理财和法治财政建设步伐。一是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改革,提高预算管理的透明度和预算编制的科学性、规范性;同时,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要求,全面实施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二是深化和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实行了财政资金管理新机制。2006年市本级有40个单位启动了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较好的完成了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阶段性目标,同时,将财政预算内外资金和各种专户资金全部纳入国库集中管理,防范了资金风险,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三是积极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实现了“管采分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政府采购制度建设,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有效开展了政府采购领域的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2006年全市实施政府采购实际支出1.4亿元,节约资金0.13亿元,节支率9.3%。四是积极推进市本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规范化管理。对本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进行了初步清理,基本查清和掌握了预算单位的资产“家底”和“非转经资产”的管理和收益情况,为整合政府资源、防止政府资源的流失奠定了基础。五是加强了财政监督检查工作,重点开展了对全市民政系统、交警系统、卫生系统专项资金使用和财务收支情况的检查。强化了预决算审查工作,全年共审查项目26个,报审额11382万元,审定额8982万元,审减额2400万元。

  总的看,2006年预算执行是好的。但是,在预算执行和财政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尽管这些年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较快,但与全省兄弟市相比,我市仍然是财政收入最小的地区,各级财政收支矛盾仍较突出,“吃饭”财政的状况尚未好转。二是部分地区债务负担较重,且多方面风险有向财政转移的趋势,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的任务还很艰巨。三是一些地区和单位依法理财观念不强,挤占挪用财政资金、坐收坐支财政收入等问题时有发生。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将继续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把握机遇,开拓创新,全面做好2007年财政工作 
  2007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二年,是推动转型振兴和构建和谐阜新至关重要的一年。目前,我国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上升期,特别是国务院办公厅996号和辽委发[2006]26号对阜新经济转型的大力支持,将有力地促进阜新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加财政收入。但尽管如此,2007年各级财政收支仍然面临着非常大的矛盾和困难,特别是工资制度改革、提高相关人员待遇和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将给各级财政带来巨大的压力。为此,各级财税部门要紧紧围绕市委的总体工作部署,把握机遇,开拓创新,振奋精神,克服困难,确保圆满完成全年财政收支预算任务。

  1、依法加强收入征管,狠抓财政收入。继续强化收入征管,抓好薄弱环节,切实提高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和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一是加强税收征管,搞好税源普查工作,加强税收级次的管理,维护财政体制的严肃性,确保税收收入均衡入库;继续做好与税务部门的定期业务会商制度,会同税务部门研究制定餐饮业税收征收办法,堵住税收漏洞,加大对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产生契税的征收力度,解决好重点企业和重点建设项目的税收征管入库问题。二是完善非税收入管理机制,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对各项政府非税收入(含经营性收入),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由财政部门统筹安排;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和处置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实行激励机制,增加政府统筹财力,增强各执收单位经费支付能力。三是进一步加大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的征缴工作力度,逐步增加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规模,进一步扩大养老金征收范围,将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的增长纳入对各县区及各职能部门经济指标的考核范围。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一是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本着一吃饭、二运转、三稳定的支出顺序,整合政府财力资源,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更多的财力用于民生需求,保证工资制度改革、提高相关人员待遇和公务员津贴补贴政策的落实。二是严格财政支出管理,健全财政支出责任问责制、过错追究制,切实增强财政支出的责任意识,严格按照预算的范围和内容执行支出预算,从严控制追加支出,自觉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三是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在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和正常运转的基础上,严格控制会议费、招待费、差旅费、购车费、出国考察费等一般性支出,坚决杜绝各种铺张浪费行为,对各项支出要精打细算,量力而行,讲求实效。

  3、积极筹措资金,支持工业年活动的进一步开展。一是继续抓住国务院办公厅996号文件和省委办公厅26号文件出台的契机,不断加大“三争取”工作力度,增加对县区工业园区建设和重点项目的投入,同时,进一步争取上级资金借款,确保重点支出需要。二是整合各方面财力资源,集中用于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三大产业基地”、“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建设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招商。三是加强市直各部门的相互配合,筛选上报好的项目,积极争取省政策和资金支持。四是充分发挥财政担保资金的作用,对重点产业、重点项目继续给予担保支持,缓解企业资金紧张的矛盾。

  4、深化财政改革,切实提高依法理财水平。坚持以效益为导向,多环节、全方位推进各项财政改革,不断拓展公共财政广度和深度,努力提高依法理财水平。一是市本级实行完全的部门预算改革,从根本上加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认真做好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工作;全面推进县级财政部门综合预算编制改革,整合政府财力资源,加强政府财政性资金的有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二是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增强财政资金防范风险能力。继续推动市直国库集中收付改革工作,2007年全面启动市本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并积极推动县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试点。三是深化政府采购改革,规范政府采购行为。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规模,认真编制政府采购预算,节约政府资金。四是改变非税收入管理办法,积极推进非税收入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比照预算内管理办法,制定市本级非税收入纳入预算管理办法,促进非税收入管理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五是调查研究税收的征管和分布情况,为完善市以下财政体制做好准备工作,积极推进“乡财县管”试点改革,规范乡镇资金使用。六是认真贯彻《监督法》和《辽宁省财政监督条例》,加强财政收支、财政内部监督,努力构建具有管理特色的财政监督机制,提高财政工作的整体水平。七是加大会计诚信建设力度,贯彻落实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

  各位代表,2007年预算任务十分艰巨。我们要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自觉接受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确保这次大会确定的各项财政任务圆满完成,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打印
分享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