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融合”闯新路 “漠上草原”好风光

——新时代彰武生态建设回眸

日期: 2022-09-20 浏览量:616 来源:阜新新闻网 责任编辑:李艳 文字大小:

  “10年前,我在外地打工的时候都不愿意提起家乡——彰武,因为一说起彰武的风沙大,就觉得‘不光彩’……回到彰武县城打工,又不愿意提起老家——大德,风沙大不算,还特别贫困!”面对记者的采访,彰武县大德镇大德村村民陈丹丽说:“如今生态彰武的美誉度越来越高,大德镇已经变成了‘漠上草原’的核心区,自己又在家门口的德力格尔草原风景区上班,当上了景区民宿的领班服务员,心里甭提多自豪了……”
  陈丹丽的感触,折射出新时代彰武生态建设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变了,工作环境变了,老百姓的心情变了,都是向着好的方向。这就是对彰武生态建设的最好诠释。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综合治理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起,作为新中国科学治沙的起点,彰武县不断探索防沙治沙模式,推进生态环境向好,但半流动沙丘、风蚀点仍然严重,生态环境呈现“总体改善、局部恶化”的局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和省、市的大力支持下,彰武县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创新实施“4+2+2”综合治理模式,即“以树挡沙”“以草固沙”“以水含沙”“以光锁沙”四大工程,“以肥改沙”“以调减沙”两项改良,“以养退沙”“依法治沙”两项保护,实现了林草植被修复、沙化耕地治理、流域综合治理等多重治理模式的有机统一,并积极推进生态产业化,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发展,把过去的沙地踩在了彰武脚下,有效阻挡了科尔沁沙地南侵的脚步。
  坚持“以树挡沙”——彰武县依托辽宁省固沙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围绕“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大力开展造林绿化行动,近10年累计实施造林43.1万亩;在北部沿内蒙古自治区边界营造了宽2公里、长171公里的辽西北边界防护林带,形成了立体式、系统性的防风带;在中南部平原区营造了农田防护林和杨树用材林,构建了改善区域小环境、逐步消灭大面积沙源的阻沙带;在东南部低山丘陵区营造了水土保持林和生态型经济林,建立了以农田林网修复、经济林、村屯绿化为主体的固土带,打造了阻挡科尔沁沙地南侵的坚实“骨架”。
  实施“以草固沙”——针对彰武县北部7个乡镇土地沙化严重的现状,从2018年开始,启动实施百万亩草原生态恢复工程,将区域内的森林、湖泊、草原、耕地和疏林地整合连片,初步打造了54万亩山水林田湖草沙相统一的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目前,示范区内已治理风蚀点79处、牧草补播8.16万亩,植被覆盖度由治理前的不足20%提高到80%以上。同时,该县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美丽经济,“山水林田湖草沙”交相辉映的“漠上草原”文旅发展格局已基本形成,带动周边群众就业致富。
  实施“以水含沙”——面对柳河流域沿岸沙化、碱化和植被覆盖率低的状况,彰武县于2019年7月启动柳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工程,通过推进堤防,强化防洪能力,最大限度减少河水中的泥沙含量,并通过实施“稻田湿地”工程,新建管道,引入闹得海水库富余水资源,将旱田改造为“稻田湿地”,实现夏秋季水面覆盖、春冬季留茬固沙,有效改善了耕地沙化问题。该项目规划建设堤防工程70公里,修建引水管道暗渠工程70公里,建设稻田湿地6万亩,带动城区、沿岸及周边生态治理形势全面向好,将黄沙地变成青草地。目前,项目一期1.2万亩稻田湿地工程总投资3.04亿元,已于2021年建设完成,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耕作、当年达产,带动项目区农户户均增加收入2.4万元,项目二期1万亩稻田湿地工程将于今秋开工建设。
  实施“以光锁沙”——彰武沙化耕地面积9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5.56%。面对沙尘持续侵蚀耕地的严峻形势,该县因地制宜,按照防风治沙、土壤修复、光伏发电、粮食生产及产业发展“五位一体”的总方针,构建“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板间种植”的农牧交错带生态治理体系,破解沙化地区人、地、生态间的矛盾,走出一条生态修复、光伏发电、产业融合、乡村振兴的共赢道路,为东北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提供重要支撑。目前,该县已编制完成“辽宁彰武光伏+治沙生态产业大型基地”项目实施方案,建成后预计治理沙化土地15万亩以上,年节省标煤超225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超600万吨,第一期50万千瓦治沙光伏项目预计2023年并网。
  实施“两项改良”,落实“两项保护”
  近年来,彰武县积极探寻改良沙化土壤的实用技术和方法,引导农民科学种植,使用有机肥料,推广有机农业,探索推广土地免耕、客土改良、秸秆还田等适用技术,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团粒结构,让沙土变成沃土。截至目前,该县已建立“以肥改沙”试验观测区2000亩,实施秸秆还田等保护性耕作面积达56万亩,耕地土壤沙化得到有效遏制。
  在此基础上,该县推动“以调减沙”,针对北部7个乡镇花生种植面积较大,导致土地沙化和地力下降等实际情况,改善种植结构,推广大豆、花生等农作物的套种和合理轮作技术,调减大田内花生等无茬农作物的清种面积,取得了初步成效。自2018年以来,该县累计调减花生种植面积25万亩,同时进一步改善畜牧业生产方式,全面实施围栏封育,加快建设畜牧业规模小区进一步降低了草原退化风险。
  为深入推进“以养退沙”,彰武县还始终坚持生态建设工作“造护并举、管用并重”原则,全面落实“林长制”,发挥护林员和护草员作用,促进生态环境长期稳定、持续向好。
  致力于“依法治沙”,彰武县严格执行生态红线制度、林木采伐制度,全面落实《森林法》《草原法》等法律法规,严厉打击乱砍滥伐、乱垦滥占林地等违法活动,查处毁林毁草行为,推进封山禁牧管理,使法律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刚性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最大限度减少了林地草地逆转,稳定了林地草地保有量。
  历经70年治沙实践,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的系统综合治理,彰武县不仅走上了生态优先、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而且作为“辽西北生态屏障城”的作用也愈加凸显。据卫星遥感数据和气象资料显示,在辽西北生态建设的带动下,与2005至2008年平均值相比,2020年沈阳都市圈大气降尘量下降32.5%;与2000至2008年平均值相比,2020年沈阳都市圈沙尘天数下降65.4%,能见度上升24.4%。
面向未来,彰武县正进一步筑牢生态屏障,守护辽宁乃至“京津冀”地区的生态安全,并在“双碳”思维引领下,走上“绿富同行”“绿富同兴”“三生融合”的发展道路。

打印
分享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