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关于加快推动我市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9号)答复

日期: 2021-04-29 浏览量:252 来源:阜新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责任编辑:伊浩 文字大小:

民建阜新市委员会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加快推动我市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收悉,市工信局对此高度重视,局党组一致认为,您们的建议非常好,针尖时弊地指出了我市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我们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市工信局为此会同发改委、市科技局等单位积极落实提案建议,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我市工业基本情况

2020全市工业克服疫情压力实现较快增长,规模以上企业231户,完成产值344.7亿元,同比增长10.6%,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7%,全省排名第四位;工业产销率达到94.89%,同比减少1.2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30亿元,同比增长10%。全社会用电量完成57.46亿千瓦时,同比增6.15%;全口径工业用电量完成35.0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06%,全省排名第三位;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90.7亿元,同比增长12.3%,全省排名第三位,为全市疫情防控和工业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二、研究提案建议定工作措施

(一)依托骨干企业,激活存量做优增量

一是转变传统观念,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强与权威行业协会、高校、科研院所或国内领军企业对接,参加工业互联网平台、5G应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相关论坛,熟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相关内容,指导我市工业企业实施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探索重点行业和领域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打造数字化园区、数字化矿山、数字化车间、数字化工厂。

二是积极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以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支持辽西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契机,研究制定《阜新市建设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先导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借助合作地区大型骨干企业和科研力量,通过数字技术赋能,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共同推动“四个优势产业”向链条化延伸、规模化集聚、高端化升级。同时,梳理承接产业转移重点城市情况。查找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信息,了解各城市工业总量、主导产业、重点园区、重点企业及项目情况,掌握各地区限产政策,形成承接产业转移目标城市基本情况汇总表,为下一步承接产业转移、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依据。

三是加大工业技术改造工作推进力度2021年,计划组织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工业技术改造项目100个,每月安排3-5天时间,深入工业项目一线,实地查看工业项目建设情况及了解存在的问题,全年做到100个工业技术改造项目全部调研一遍。每个县区每月重点反映1-2个工业项目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建立工业项目存在问题清单。定期跟踪,逐个销号解决,全力帮助项目建设单位协调解决实际问题。

(二)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打造数字阜新

一是进一步发挥推进“数字阜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筹协调作用。按照《关于加快推进“数字阜新”建设的实施意见》(阜委办发〔2020〕58号)中的各项工作任务,调度全市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积极向上争取“新基建”相关资金和政策,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传统产业赋能增效,实现补链延链强链,全年力争包装储备200个“新基建”项目,将其纳入全市“新基建”项目库, 同时推动更多“新基建”项目开工建设、投产达效。

二是加快推进数字工厂、数字车间建设。争取年底前打造我市首批5家数字车间、数字工厂示范企业。摸清全市数字化信息基本情况,建立数字化项目储备库,研究出台《阜新市鼓励数字化车间数字工厂工业互联网发展政策》,与华为、树根互联、宁夏共享等平台供应商对接,邀请数字经济领域的行业专家到阜新市进行宣讲培训,广泛开展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的5G、工业互联网、数字工厂、数字车间改造等培训活动,提出适合我市改造数字化车间、数字工厂解决方案,助推企业使用以数据为中心的技术来集成制造运营,实现优化生产和降本增效,提升我市工业智能制造水平。

三是进一步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作用。以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为重点,推动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三级科技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全面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同时,进一步强化与清华大学、北京理工、辽工大、大连化物所、上海有机所、省农科院等高校院所合作共建,引导科技型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设立研发机构或技术转移机构,突破科技成果转化在中试和产业化环节的瓶颈问题,促进高校院所更多科技成果在我市实施转化。积极推动孵化器、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技术转移中心等转化载体建设,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科研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便利条件。围绕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建设一批以企业为盟主,高校院所、职业院校、科技服务机构等参加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联盟形成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三)聚焦重点领域,提升产业链关键环节控制力

一是实施产业链攻坚行动。树牢“项目为王”理念,按照“策划一批、引进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思路,强化对重点项目引进、投产、运营的调度和服务。围绕产业链核心环节、薄弱环节和缺失环节,推进建设一批带动性强、市场大、前景好的新产品产业化项目,加快新产品推广应用和迭代升级,促进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增强企业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是实施重点产业“链长制围绕液压装备、氟化工、绿色食品、能源装备等标志性产业链,探索建立“一名链长、一个产业链、一套工作机制、一抓到底”的“链长制”。系统梳理产业链薄弱和缺失环节,精准绘制重点产业链发展路线图,研究制定专项扶持政策,实施“一链一策”,协调解决产业链上下游核心企业在用工、用能、融资、关键零部件供应、物流运输等方面的堵点痛点问题。重点围绕龙头企业、核心产品、创新平台,推进产业链垂直整合、横向集聚,推动优势产业延链、特色产业强链、新兴产业建链,营造适合产业链发展的整体产业生态。

三是实施重点产业集群“群主制”针对液压件、含氟新材料、绿色食品、风机装备、皮革、电容器等优势产品,建立一个产业集群对应一群主的“群主制”。“群主”由园区管委会主任和龙头企业负责人共同担任,通过给予定向招商优惠政策加速同类产品企业集聚,通过资源共享、区域合作、创新联盟、集中销售等方式引领群内企业加快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提高产品细分领域集中度,用足用好国家和省、市、区各级扶持政策,加快推进群内企业协同发展和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提升产业集群紧密程度和在专业市场的影响力,强化对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控制力,增强对域外上下游企业的吸引力。

(四)强化质量品牌建设,参与行业标准制定

一是积极参加品牌价值评价。组织我市具有产业优势、品牌建设基础较好、品牌评价条件较成熟的企业参加品牌价值评价,提升市场影响力。树立质量示范标杆。认真做好筹备谋划,选用省内优秀专家,开展集中辅导培训,组织评定阜新市市长质量奖,确保评审质量,并支持企业积极申报省长质量奖。

二是加强知识产权培育。围绕重点产业领域深度挖掘创新潜力,提高企业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大力开展知识产权强企培育活动,发展和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品牌影响力的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021年拟培育省级以上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家。

三是开展知识产权服务。集聚全链条知识产权服务资源,开展知识产权咨询服务、托管服务和法律服务,在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品牌规划、维权援助等方面提供业务咨询和培训指导。推广运用国家“新一代地方专利检索及分析系统”,使该系统能够惠及更多创新主体,为其创新创造提供强有力的知识产权信息数据支持和保障。

四是开展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工作。以我市获批地方标准制定权为契机,围绕列入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项目以及市委市政府鼓励发展的项目,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地方标准制定项目建议。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专业优势,鼓励支持我市具备条件并有意愿行业主管部门、任何单位和个人提出地方标准项目建议和参与地方标准的制定,以标准的提升促进我市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

(五)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提升企业家素质

一是帮助企业解决招工问题。计划组织我市氟化工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到沈阳农业大学、大连工业大学、沈阳化工、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等高校开展专场招聘会,并组织高校毕业生到我市园区、企业进行参观考察。同时组织皮革、装备、铸造等企业与阜新市职专、高专建立实习、实训对口基地,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实训。

二是开展“百名专家进企业”活动。积极对接和邀请院士团队、行业专家、大学教授等高层次人才,计划设立“云上服务站”或“云上专家站”,通过现场讲座和视频会议相结合的方式对企业进行专业指导。邀请省内知名专家,特别是与国内产业链龙头企业有合作关系的研发团队“阜新行”,到重点园区、重点企业开展双向对接。积极对接全国有色金属协会、中国液压气动密封件工业协会、辽宁省农药协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等行业协会,建立合作关系,指导我市工业企业发展。

三是提升企业家素质能力。抓好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新生代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积极与清华大学等知名院校合作开办高级研修班,培训企业家。探索建立由优秀企业家、金融、法律等专业人士参加的新生代企业家创业导师团,着力培养一支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影响力的企业家队伍。

(六)优化发展环境,持续增强新发展动力与活力

一是持续开展“项目管家”制度。组织管家培训,开展“项目管家”服务专项督查,以“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个个都是开放形象”为主题,在全市党员干部中开展“营商环境就是我自己”专题研讨、优化营商环境“金点子”征集、“优秀窗口(岗)”评选等活动,并通过各类媒体宣传报道优化营商环境典型经验做法,着力营造时时、处处、人人、事事都是营商环境的良好氛围。

二是强力推进民营企业人才选拔。支持民营经济人才申报阜新市优秀人才培养工程,为民营经济人才单独分类、单独设置评审标准、单独设组选拔,注重人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推动人才评价标准“行业化、科学化、市场化”。同时,开通民营企业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坚持需求导向,摒弃“等客上门”的官本位作风,主动到企业一线现场开展评审服务;淡化职称评审中“唯奖项、唯论文”的政策倾向,对持有发明专利的一线人才,灵活设置申报条件、放宽论文著述要求,注重科技成果转化;推行“个人承诺制”,化繁为简,便捷服务对象申报职称;打破户籍、身份、地域限制,有力推进职称申报“就近办”,为重点产业、新兴产业、特色产业、农村基层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三是推进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充分发挥市场对人力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促进公共人力资源服务和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有机融合,采取政策引导+政府搭台+运营外包模式,委托第三方有实力有成熟市场运作能力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承担产业园运营管理,逐步实现政府引导、市场化运营。提升人力资源服务科技水平,打破地域空间界限,实现本地注册、本地纳税缴费、业务覆盖全国的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体系。同时,坚持市场主导、政策创新、政府推动、资源共享、重点突破、分步推进的工作思路,逐步构建人力资源服务+互联网、人力资源服务+大数据、人力资源服务+创新创业的人才、就业创业服务大平台。

 阜新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1427

打印
分享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