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0-09-02 浏览量:569 来源:辽宁日报 文字大小: 大 中 小
从沈阳出发,一路向东,历时4个多小时,驱车300多公里,来到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五里甸子镇老黑山村。
不通高铁,没有高速。这个位于辽吉两省交界处的山窝窝,仅有一条“断头路”入村。
位置偏僻,三面环水、一面靠山,耕地匮乏,是长久以来老黑山村发展的痛点。
曾经,这里全县最穷,村民春天借钱购买种子化肥,秋收后才能还账。家徒四壁,屡见不鲜。现在,这里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曾经,村里2/3的壮劳力外出打工,走不出去的基本都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村里许多考出去的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回村创业。当初的贫困户,人均年收入已突破1.5万元。
还是那山那水那人,如何实现嬗变?
出路,源自于漫山遍野的榛子树。
8月末,正值榛子成熟的时节。村民柳茂全和老伴儿正在自家凉棚里给榛子脱青苞。“这是今天上午刚摘下来的,去了皮晾一晾,明儿有人来收。”老两口边忙活边介绍,“手头宽裕了,我家正在盖新房,这不,还留出三间给工人当宿舍。”
不止柳家。这个时候,村里家家户户都忙着榛子采收、晾晒。
“我家20多亩地,都种上榛子了,连果带苗一起卖,最多的时候一年收入20万元呢!搁以前,一辈子也赚不了那么多。”村民姜庆武笑着说。作为曾经的贫困户,他不仅摘了“穷帽”,还成为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重点示范户。
“要说咱村的变化,真是多亏了引进大果榛子。”老黑山村党支部书记王福全感慨道。
2003年之前,老黑山村以玉米种植为主,挣扎在“忙活一年混肚饱”的阶段,亟须产业转型升级。同时,省农科院经济林研究所利用平榛和欧洲榛进行杂交,选育出辽榛21号这个新品种,正进入产业推广阶段。
老黑山村虽无榛子产业基础,但其具有环江小气候,雨水多、湿度大。这种环境,不利于大田作物生长,却是榛子的成长“乐园”。
“虽然我们不懂种榛子,但是穷到头了,不变也得变。”王福全话语朴实,“我们将转型种榛子当成必须要做好的事儿,下大力气认真干。”
万事开头难。想当年,买农资都没钱,咋整树苗?榛子树都没见过,何谈管理?
于是,省农科院经济林研究所在村里“驻扎”下来,无偿提供树苗和技术,帮助首批“试水者”栽下第一批树苗。
“3月剪枝、5月施肥、7月洒药,我们手把手教农民怎么干。”经济林研究所所长解明说,“头3年不结果,我们还指导农户套种桔梗,保证地里有收益。”
2005年,第一批榛子下来了,产量虽不高,但也比种苞米强多了。2006年,一亩榛子地收入3000元,让村民们大开眼界。
“真没想到能挣这么多。”尝到甜头的柳老汉把自家所有地都种上榛子树,自发成为村里的“产业代言人”。
一传十,十传百,在典型的示范带动下,村民们全部“链到”榛树种植上。全村4000亩地,种满了榛子树。
村内承载有限,产业向外转移。源于老黑山村的榛子种苗,已栽植在周边村镇3万亩的土地上,并持续扩容。
老黑山,转型种榛子,收获“榛”幸福。
走·想
发展,源于观念转变。更重要的,是要付诸行动。
老黑山村,要说发展传统农业,除了劣势,可谓“一无所有”。但大自然的公平之处在于,“关上一扇门的同时,又为你打开一扇窗。”
这里的一方山水,注定不是玉米的温室,但确是榛子的成长沃土。老黑山村也争气地抓住了这一契机,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这其中,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背水一战的决心,更有不获全胜不收兵的信念。
眼下,一辆辆载着榛子的货车驶向远方,也将老黑山人勤劳致富的精神传播到各地……
主办单位:阜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版权所有:阜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阜新市细河区中华路45号 邮编:123000 Email:fxzwgk@163.com
辽公网安备 21091102000041号
辽ICP备19010590号 网站标识码:2109000022
建议使用1440*768分辨率 IE9.0及以上版本浏览器
网站监督举报热线:0418-2196786 网站举报邮箱:fxzwg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