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贫瘠的凌源市范杖子村,成为东北最大甜椒生产基地—— 思路变 富路宽

日期: 2020-08-20 浏览量:429 来源:辽宁日报 文字大小:

  从空中俯瞰,辽宁西北角,一个小村落,被整齐划一的设施蔬菜大棚“填满”。

  打破了甜椒不能在北方越冬的“魔咒”,这里“逆袭”成为东北最大的甜椒生产基地。

  凌源市宋杖子镇范杖子村,这个位于辽冀蒙三省区交界处的小村庄,靠设施农业,“盘活”了自己,撬动了周边三省区六乡镇的发展。

  秘诀就一个字:干!

  8月中旬,暑气正浓,但村民亓树春没闲着。

  “9月份就要定植下一批青椒了,趁现在赶紧整地,准备农资。如果有可能,还想再扩大规模。”擦把汗,这位年近五旬的汉子又钻进大棚。

  “像亓哥家这样的百米大棚,咱村有1700栋,平均每户2栋。”范杖子村党委书记司海胜骄傲地说。

  一年下来,一个棚纯利润达六七万元。

  近年来,村里新房越来越多,小轿车越来越多,返乡的人也越来越多。

  忆往昔,日子可不像现在这样。

  人多地少,十年九旱,村民守着大田过日子,打多少粮,全看老天爷。再加上交通不便,人出不去,信息进不来,穷,成了范杖子村的代名词。

  “那些年,村里没产业、有负债,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想吃顿大米白面,都得等过年。”司海胜从小在村里长大,对以往的生活记忆犹新。

  穷,则思变。

  2004年,范杖子村时任村委会主任侯鉴,下决心发展甜椒种植。

  但侯鉴的提议没有多少村民赞同。“咱这冬天冷,越冬是个大问题,技术谁来管?赔了算谁的?”村民的担忧,不无道理。

  侯鉴挨家挨户去做工作。“尝试一年,就算赔了,也损失不了多少。咱努力一次,不后悔。若是成了,那可是给以后谋了条新路。”

  “跑遍全村,最终争取到37户村民改种甜椒。”侯鉴将这个数字记得清清楚楚,“他们是咱村儿的拓荒者”。

  53岁的黄国新,至今对首次“试水”记忆犹新。“当时不敢整,我媳妇‘拍板’的,说与其年年受累不挣钱,不如搏一把。”

  那一年,小范围试水小棚种植,甜椒产量不错。

  销售季,跟黄瓜“搭车”,全村的甜椒居然销售一空。消息“长腿儿”一般,快速传开。

  第二年,甜椒种植户发展到230多户。村里建起了合作社、甜椒协会、甜椒市场,形成了甜椒种植、销售的“小气候”。

  2005年至2015年,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甜椒种植大军,村民积极调地,成片扣大棚,一直延伸到村内最后一块能建大棚的土地。村民的年人均收入突破3万元大关。

  与此同时,甜椒市场日益兴旺,辐射半径超过100公里,很多外地农户组团到范杖子村的市场销售甜椒。本村的甜椒,加上十里八村的货源,市场最高峰时每天甜椒出货量达15万公斤。分拣、运货、管理……市场提供了三四百个就业岗位,带动了村里的富余劳动力。

  目前,部分村民直接干起了经纪人,架起甜椒走向全国各地市场的桥梁。

  “村里建起了甜椒市场,我放弃了在外经营多年的生意,回村当起了经纪人。”村民李桂文喜不自胜,比在外“漂着”幸福多了,收入也不错,很知足。

  甜椒市场的集聚效应,让范杖子村声名远播。“以前从朝阳市内打车回家,司机都不知道路。现在,几千里外的人们都知道咱范杖子!”司海胜自豪地说。

  不满足于现状,范杖子人又有了新目标,建辽西樱桃小镇。“充分利用我们这里温差大、光照足、干旱少雨的特点,发展农活儿更少、管理更简便的设施樱桃,让单位面积土地产出再提升。”当年的村委会主任侯鉴,仍在发挥余热,又为村里确立了新目标。

 

 


打印
分享
返回列表